4月18日,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新一轮抗疫纾困措施的拨款申请,支出额度高达1375亿港元。这是特区政府在未满两个月时间内第三次动用财政储备纾解经济民生之困,三轮举措的支出总额接近2900亿港元,在本地生产总值中占比近10%,成为历来最大规模和最大胆的施政措施。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由于香港面对的是史无前例的挑战,特区政府也要作出史无前例的回应。回应目标有四个:协助企业继续经营、保住员工就业、减轻企业和市民的财政负担以及希望经济在疫情受控后能够尽快复苏。
香港市民在维多利亚港附近散步(4月12日摄)。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香港特区的卫生防疫机构在许多公共设施和空间张贴告示,提醒公众“同心抗疫,请勿聚集”。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前所未见的近乎全方位冲击
“疫情为香港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广泛的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干扰,有一些已经完全停顿。”林郑月娥说。
香港旅游发展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访港旅客同比下跌近99%。政府统计处的最新数据显示,零售业2月销售额同比下跌44%,创历史最大单月跌幅。
香港旅行社东主协会会长叶庆宁表示,疫情令访港旅客近乎消失,旅游行业的损失难以估计。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表示,疫情不仅直接打击中小型零售商,大型连锁商店也难以幸免。
香港的采购经理指数进一步显示,3月和2月的经济景气度分别位于历史第二和第一低位。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说,疫情给香港经济带来差不多全方位的严峻冲击,不仅外贸和本地消费两大引擎突然刹停,金融行业也受到拖累。不少企业面临生意冰封、资金链断裂的巨大压力,打工人员则被减薪甚至裁员。
目前,香港失业率已升至3.7%,创逾九年新高。特区政府发言人预告,失业率仍会上升。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林郑月娥强调,特区政府必须尽最大努力,防止大规模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
人们经过香港添马公园张贴的海报(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摄)
最大胆施政为GDP提供5%缓冲
特区政府财政司估算,第二轮1375亿港元援助措施,估计对经济发挥约两个百分点缓冲作用,连同2月防疫抗疫基金的第一轮措施、今年财政预算案的各项措施、去年8月推出的四轮措施,特区政府共计约3200亿港元的支出规模将为经济提供约5%缓冲作用。
陈茂波指出,约占GDP10%的财政投入力度与先进经济体相近,力求在最大范围保住就业、保住企业,稳住经济和信心。
按照特区政府的部署,新一轮措施中800亿港元用作“保就业”计划,重点包括向合资格雇主提供工资补贴,促使企业尽量不裁员;在未来两年动用60亿港元,创造约30000个职位。
210亿港元用于为相关行业提供援助,发挥“保企业”效应。同时政府扩大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覆盖范围和强化支援力度,受惠对象囊括上市公司,贷款上限提高200万—300万港元,最高至1800万港元,并可享受利息优惠。
考虑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资源始终有限,特区政府从3月至今已通过政策杠杆撬动了市场庞大力量参与救市。
金管局在一个月内先后下调了逆周期缓冲资本要求和减半监管储备,共计释放7000亿至8000亿港元信贷空间。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金管局还将减发外汇基金票据,为银行同业市场增加约200亿港元流动性。
陈茂波强调,尽管系列支援措施的支出规模空前,加之经济不景气影响税收和卖地收入,香港本年度财政赤字将大幅增至2800亿港元左右。不过,这个规模的开支政府可以承担,香港仍然剩余8000亿至9000亿港元财政储备。
香港轩尼诗道上的一个屏幕显示防疫宣传画(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摄)
“摸着石头过河”力求平衡
伴随疫情扩散范围增大和时间加长,有效防疫与支持经济是否不能兼得的担忧浮现?陈茂波表示:“当前面对抗疫和同时稳住经济的艰巨任务,全球各地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为应对前所未见的疫情威胁,诸多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历史之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香港的措施也是在遏制疫情恶化的前提下,一方面尽力支持承受巨大压力的各行各业,保住经济元气,保持投资者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为其后的经济复苏铺路。
正如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所强调,作为负责任的政府,特区政府会继续推动香港长远发展,制定前瞻性的策略。
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表示,今年起香港还会陆续开拓多项新业务,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例如,建立私募基金有限合伙制度;扩大税务宽免范围,吸引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发行人在港发行追踪香港股票的ETF。
林郑月娥指出,政府动用了积存多年的储备应对疫情影响,但是香港有信心,“这次花了这些钱,有能力可以赚回”。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1年香港经济将重新增长3.9%。